上周三,歌德馆自然科学部研究员与养蜂人约翰内斯·维尔茨博士[Dr. Johannes Wirz] 做客戳客戳客,在上生新所Platform 3 的waterSHED活动展览空间内,以生动的科学洞察与充满灵性的哲学思考,带来了一场关于蜜蜂,蜂群,自然和人的分享。揭开了蜂群社会蕴藏的未来启示——关于生命本质、群体智慧与可持续社群的思考。

现场分享精选

分享嘉宾:约翰内斯·维尔茨博士(右)

翻译老师:德米特中国协会志愿者卢思旭(左)

生物动力养蜂实践的起源


1922年新年前夕,人智科学创始人鲁道夫•施泰纳在歌德馆重建期间,回应了歌德馆一位养蜂工人关于人工育王[artificial queen rearing]的问题。他首次提出创新性观点:将蜂群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蜂后是维系蜂群和谐的核心。施泰纳指出,人工培育蜂王是一种机械化行为,可能导致未来80至100年内养蜂业的衰退。

第一座歌德馆由来自周围村庄里的300个工人共同建造


分蜂[swarming]:新蜂群的诞生和社群力量


在生物动力养蜂中,蜜蜂展示了自然的生命智慧和群体协作。当新蜂后即将诞生时,老蜂后会带领部分工蜂离开原巢,寻找建立新的家园。对蜜蜂而言,分蜂既是旧群体的延续,又是新群体的诞生。鲁道夫•施泰纳将这一过程视为"蜂群的死亡与重生",正如他所说:"死亡是自然的艺术,会带来更多的生命。"

分蜂时蜂群会集体决定新蜂巢的位置

*蜜蜂2~3周就可以建造1m³的蜂巢,它们首先像编织经纬网般构筑蜂巢的骨架,随后通过身体分泌的蜂蜡(由腹部分泌后经口器加工)进行立体填充。蜡腺分泌的蜡鳞被咀嚼软化后,通过集体接力传递完成塑形。“家”,是由每只蜂巢内的蜜蜂的自身分泌物建造而成的,这是社群共同的劳动成果。

新建的蜂巢诞生了

*蜜蜂建造巢脾[comb]的方式是极具动力的,这也是生物动力养蜂的另一个原则:蜜蜂必须用自己的蜂蜡和结构来建造。这是蜂群生命力的直接表达。

蜜蜂巢脾(新蜂群被放入6周后的结果)

独居蜂与蜜蜂是授粉交响曲中的独奏者与管弦乐团


全球约4000种独居蜂如同授粉交响曲中的独奏者,每种独居蜂专为特定一到两种植物授粉,花期结束后便消失;而蜜蜂是这场交响曲的管弦乐团,作为唯一以数千规模越冬的社会性昆虫,它们从早春至深秋持续授粉,约60%开花植物完全依赖蜜蜂授粉,其访花行为甚至能刺激植物分泌更多花蜜。在生态环境良好时,两者和谐共存;在资源匮乏时,它们共同面临危机。




不同品种的独居蜂在授粉

蜂蜜授粉与人工授粉


蜜蜂与人类在授粉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蜜蜂从不会刻意为了授粉而劳作,它们纯粹遵循着采集花蜜的本能。然而有趣的是,尽管蜜蜂的授粉量远不及人工授粉,但其最终促成的植物结果率却超过人为干预的结果率。

以不同方式授粉量(左)和植物结果率(右)

柱形图横轴从左至右:无蜜蜂和人工授粉、蜜蜂授粉、人工授粉


*蜜蜂会有重复访花的行为,这促进植物分泌更多的花蜜,这一机制对果实发育至关重要。以草莓种植为例,要实现高产,其每朵花的雌蕊都必须成功完成授粉过程。

草莓花形态结构


*人们常好奇为何不加干涉的自然种植环境中果实的形态各异,这其中的奥秘在于蜜蜂的访花频率——蜜蜂重复访花的次数越多,雌蕊成功授粉的概率就越大。每一次回访都在增加完美授粉的机会,从而促进更多优质种子的形成,也造就更完美的形态。

梨的种子数量和对应的形态

向蜂群学习


在鲁道夫•施泰纳充满灵性智慧的绘画中,人的线条由蓝色与黄色和谐交织。你会在植物和蜜蜂中也发现同样的颜色组合,代表人、植物与蜜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共享。欧洲传统养蜂人用稻草编织蜂巢,这既是人类种植的智慧,也是建造植物和蜜蜂之间共生的关系;而蜜蜂又通过它的作为,最终将植物的精华转化为蜂蜜、花粉等来滋养人类。

鲁道夫•施泰纳的绘画

从左至右:人、植物、蜜蜂

蜜蜂与花之间缔结着生态之爱,蜂群内部流淌着奉献之爱。蜂后以持续不断的繁殖将爱注入整个巢穴;而工蜂则主动放弃繁殖的权利,转而以辛勤劳作的方式将爱传递给整个群体。这正是施泰纳认为人类存续的关键,也是蜂群给予人类最珍贵的启示:爱,信任与分享,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内心培育并最终传递出去的珍贵品质;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爱。



“我每次检查蜂巢时,数千只蜜蜂无争协作的美总令人动容。它们在生存危机中会共享每一滴蜜,在蜜源枯竭时选择集体死亡,在分蜂中会展现集体智慧,考察十二个不同方案为建造新家做出最佳选择,这些决策方式值得我们人类社群借鉴——如何达成最优的集体决议。虽然要建立蜜蜂这样的团体尚需时日,但我深信未来我们学会更好地分享,学会彼此协作而非控制,更要向蜜蜂学习如何通过公正的流程做出对集体最有利的选择和决定。”



正是"爱"护持住了整个蜂群的发展;我们深信“爱”同样是人类社群实现最佳融合的核心品质。

现场Q&A精选



现场观众:

在养蜂的过程中,是否可以用歌德观察法[Goethean Observation]来观察蜜蜂从生到死的过程?


约翰内斯·维尔茨博士:

完全可以。歌德观察法让我们超越线性因果的思维局限,转而用动态的、整体的视角去理解蜜蜂生命不同阶段的本质关联。一位生态学家曾启发我:原住民的智慧不在于“看”,而在于“感知”,他们用心灵捕捉肉眼不可见的联系,理解万物间的灵性,而这种能力曾是人类共有的,却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消逝,我们需思考如何再唤醒这种感知力。


现场观众:

基于人智学的十二感官理论,在养蜂的过程中除了能闻到花香和听到蜜蜂的嗡嗡声,还有其他的感官吗?


约翰内斯·维尔茨博士:

当蜂群飞舞时,你可以看到、闻到、触到,这是最直接和具象的感官;但蜜蜂带来的远不止于此,它们的生命力会唤起你内在的感知力,比如当你听到它们的嗡嗡声,“语言觉”就会自然被触发。

活动现场



交流会上还组织了一场蜂蜜品鉴,有来自约翰内斯·维尔茨博士制作的德米特认证的蜂蜜——歌德馆夏日森林奇迹[Goetheanum Sommerwunder mit Wald],以及中国本土生物动力农场的九峰堂中华蜂蜂蜜和嘉润茶园土蜂蜜,这也是一场生物动力农业"因地制宜"的风味探索。


现场还展示了收录施泰纳蜜蜂八讲的《蜜蜂之道》典籍和生物动力农法制品,向大家传递更多自然养蜂的智慧和可持续生活实践。

*感谢:

约翰内斯·维尔茨博士,从多纳赫应邀前来分享

德米特中国协会和沈立老师,对戳客戳客讲座支持

德米特中国协会志愿者卢思旭老师,提供现场翻译支持

图片由约翰内斯·维尔茨博士提供

戳客戳客是素然公司平台上关注人、生活与自然的文化机构,成立于2012年。戳客戳客连接商业、艺术与文化,是分享和发生的平台,定期策划讲座交流和展览。